最近這一陣子看各家媒體記者採訪 612豪雨成災等新聞,直覺上感到與我們當年跑新聞的做法大不相同,我們以前做的是新聞守望人,也就是新聞學課堂上教的 watchdog,要我們以完整正確的報導幫助閱聽大眾趨吉避兇,減少天災帶來的災損,而看起來,現在的記者卻像是旁觀者,他們著重的是一般新聞現象和一些聳人聽聞的事情。

曾經跟老長官、前中央通訊社國內新聞部主任、中華日報社長、監察委員黃肇珩以筆談方式作了一番討論,一生以做記者為傲的黃小姐在趕搭飛機前匆匆覆我,表示她有同感。

事實上,我們以前在每天的採訪中就在做有關防災的報導,那是因為台灣地小人多,山多平地少,河川湍急,經不起任何天災地變,所以平日就得做好防災工作,才能把颱風等天災所帶來的災損減少到最低程度,而記者該做的事就是不斷透過報導監督政府做好這些事。

我們那時經常跟糧農單位請教,瞭解稻米、蔬菜、水果,以及肉類的生產與運銷情況,我們也常跟林務、水利機關連繫,瞭解野溪治理、河川疏濬、攔砂工程、水土保持等工作的成效。

一旦氣象單位發布了水災、風災等訊息後,我們不僅是向閱聽大眾轉述這樣的消息,要大家提高警覺,注意防範而已,我們會再向糧農機構查證,確認在災變之後,農業生產地區受創並不會發生重要民生物資供銷失衡的現象,我們會向市政府相關單位查證是否做好了防災準備,包括是否已清理與疏濬了下水道? 是否已測試了抽水站設施,確認運作有效等?

那時每當颱風來襲時最讓民眾擔心的人為災難就是石門水庫為了保護水庫不得已的洩洪措施,那樣的洩洪經常造成下游民眾家園被毀、大台北地區積水問題,所以在颱風將來襲之前,我們就會跟水庫連絡,確認他們有適當的蓄洪與排洪措施。

到了天災發生時,我們幾乎 24 小時待命,隨時依據採訪到的消息,告訴民眾該如何保障平安、減少災損,這樣的工作會一直持續到災變結束。

前些日子,也有偶然的機會見到老友、前林務局長許啟祐,我們談到以前追隨他到各林區視察治山防洪績效的往事;他告訴我說,如果早年沒有把那些保安林維護好,可能今天的山崩與土石流情況會更嚴重;他也警告說,台灣許多河川已經上升到與道路一樣高,當山洪暴發時,就會掏空路基,沖毀橋樑。難道各地的記者沒有注意到這些問題嗎? 或是看到了不當一回事? 沒想到該要求政府加強河川治理?

我也注意到現在的記者幾乎是以看戲的態度處理一些有關證交稅、電價上漲、美牛進口等議題,他們的報導著重於那些衝突、爆料、八卦,有的甚至在藍綠之間選了邊,跟隨著那些民意代表起舞,完全忘了新聞記者公正、中立、不該有任何色彩的原則。以前有人說,民意代表怕記者,記者怕流氓,流氓怕警察,警察怕官員,官員又怕民意代表,形成一個制衡,但如今有些記者跟民意代表是同一掛的,所以鬧得議會像是一個菜市場,像是一個不必講理、論法的化外之地。

現在的記者也像表演者,他們可以挺進災區採訪,似乎很勇敢的樣子,但卻要麻煩許多原本該參與救災的救難人員揹著、扶著他們,替他們攝影器材進行所謂災難採訪;他們會站在水深及腰的地方播報新聞,讓民眾看到豪雨帶來多麼嚴重的災害,但他們不會花費心力去探究政府相關機關該如何加強防洪排洪設施,如何在災前有效撤離危險地區居民。

以前在華府,像聯合報系的劉其筠、中時報系的冉亮等同業,我們會一再提醒政府不儘快處理美方指控台灣操縱新台幣匯率、台灣人殺害野生動物、拒絕開放市場這些問題會帶來什麼後果,我們也會分析中華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利弊,讓台灣民眾瞭解加入全球自由貿易圈的必要性。 相較之下,可知現在的記者與我們那時的記者真的不一樣就是不一樣了。

本文出自 健康醫藥 – 遠離慢性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cahlj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